近年来,老字号品牌与时俱进,在新经济浪潮中以传承为根本,不断创新发展,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贡献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也有个别老字号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困难、品牌保护不够、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8月14日,“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如何推进老字号企业产品、技术、经营创新,如何加强老字号品牌保护、强化老字号技艺工艺传承等内容,展开深度交流与讨论。
老字号要让年轻人打心眼里喜欢
此次论坛上,来自文化、社科等领域的相关人士带来的老字号创新分享,令人耳目一新。
“老字号的价值在于其传承意义。”《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在论坛上分享了团队创作《国家宝藏》的心路历程。于蕾认为,老字号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历史,就是其能够历久弥新,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至今仍在群众的生活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国家宝藏》所做的事情,也是讲述历史,把看起来“尘封”的历史激活。节目注重吸引年轻观众。于蕾指出,让年轻人打心眼里被吸引,被这个事情激动,这才是传承的真正价值。这一工作对老字号的创新和发展同样有借鉴意义。
于蕾认为,“古老的话题,并不一定要用古老的方式呈现”,而是可以用更具生命力的现代方式,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于蕾真切希望,老字号有一天也可以走向世界、走向国际,成为奢侈品、高端品,成为全球品牌。“所有老字号,所有带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东西,都有可能在当前时代下产生影响,得到发展。”
如今,以传统文化为元素的一些文创产品也成了网红,尤为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文创产品。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陈非分享了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创作经历。
为什么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越来越火?“元素性、故事性、传承性、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时间性及功能性,成就了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作品。”陈非分享了文创产品的创作历程。从2014年开始,围绕故事、文化来做事,沉下心来做调研。于是,才有了故宫锦盒月饼、“酥酥乎乎”糕点礼盒、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这些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陈非介绍,除了研发创新,在经营和推广方面,故宫博物院也下足了功夫。故宫博物院内共设置了30多个创意店。如冰窖餐厅、神武门西的咖啡厅,故宫淘宝商城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坚守文化、创新服务、服务大众”,陈非道出了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老字号历史的发展之道。
人的传承是老字号发展之灵魂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在论坛中从五方面探讨老字号企业如何实现有效传承。“人的传承是核心。”在剧锦文看来,企业之所以被冠以“老字号”,就在于实现了代代相传。老字号的人忠诚于企业,并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目前,老字号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不愿意干。老字号要延续,必须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传承人。过去是家族传承,现在要重视师徒传承。
剧锦文表示,在老字号的产品生产线中,还是以手、机混合式为主,占56.1%;纯机械化比率仅为18.1%,而纯手工作坊式的比率还高达21.5%。因此,规范化、精细化、机械化、自动化,应当成为工艺传承努力的方向。
在老字号经营模式的传承与创新上,剧锦文认为,大型知名老字号已经实现了模式创新,重点应关注中小型老字号企业的模式创新。对此,剧锦文建议,中小型老字号企业在集团层面进行一体化经营:一是集中搜集、分析信息,及时捕捉市场变动趋势;二是集中筹集资金,比如必要时,通过互保获得贷款,获得其他投资;三是集中进行技术攻关;四是集中进行市场开拓和品牌推广,比如在一个招牌下,将不同老字号整合于一个场所经营。集中力量,深度挖掘并推广各个品牌。
从线下到线上老字号不甘落后
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副会长高波在致辞中表示,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涌现出了大批驰名中外、流传至今的商业老字号。仅是经由有关部门认定的老字号企业目前就有190多家。老字号商品和服务品质优良、品牌含金量高,很多都曾是时尚潮流的代名词,理应成为新时代消费升级的商业领头羊。
北京市老字号协会副会长马宇泰致辞表示,随着消费者物质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渠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从线下逐渐走到了线上。在这个过程中,老字号企业并没有落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老字号企业主动升级转型,特别是在经营模式方面,采用电商经营的老字号大幅提升,老字号上网成为普遍现象。
根据协会每年对老字号企业的统计,采用网络营销的企业达到100多家。商务部网站最新消息,目前,北京市共有67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入驻阿里零售平台,33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入驻京东平台。经营模式的创新,极大地拓展了老字号的消费群体,为老字号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仁堂、牛栏山、张一元、红星、百花等都成为网络热销的品牌。比如,北京稻香村从2014年首次触网到2018年,平均每年增幅都在80%以上。
老字号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典范
长久以来,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对民营老字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关注,开展了系列调研走访和研究工作。在此次论坛上,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副主任涂文和大家分享了对于老字号传承与创新的一些想法。
“老字号企业是中国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的先驱和典范。事实上,中国企业从来不缺乏自主创新的基因和热情,老字号企业就是最好的例证。”涂文介绍说,目前,全国老字号品牌有1000家。回顾历史,从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原生态企业,老字号企业大多都经历过百年前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时代,禁受过西方资本疾风暴雨般的冲击,进而顽强生存下来、成长起来的,直至今日。在她看来,老字号之所以能称“老”,能够接续传承下来,自主品牌、自控技术、自创工艺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说,老字号就是传统中国最早一批拥有完全自主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开创老字号的有识之士及其传承人就是那个时代有实业报国情怀的民营企业家。
老字号鲜明的文化印记,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商业文明的重要内核。对于老字号的发展,涂文建议,一要加快打造老字号特色聚集区。通过集群效应,提高老字号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通过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老字号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二要支持老字号企业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运用、维护。加强老字号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好老字号商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认定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为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要加强对老字号企业的公益性宣传。深入挖掘附着在其上的企业品牌文化价值,既是对老字号企业及其明星产品的推广支持,更是对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传播和弘扬。四要更加注重发挥民营企业家的作用。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合理地运用自身优势与老字号企业合作,促进老字号企业再次焕发新的活力。
北京稻香村董事长兼总经理毕国才在论坛上围绕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分享了北京稻香村如何在新经济浪潮中实现蜕变。
“在现在市场竞争中,老字号的局限与优势都在‘老’字。一方面,‘老’字与日新月异的时代有着格格不入的一面;另一方面,‘老’字却又意味着深沉的积淀、悠长隽永。”在毕国才看来,真正想要把老字号延续下去的企业,必须要有工匠精神,这是无论何时都要坚守的。北京稻香村正是凭借工匠精神,几经沉淀,传承了上百年。除传承手工技艺外,北京稻香村紧跟时代步伐前进,还不断挖掘传统食品文化。如恢复了“京八件”“状元饼”“巧果”“重阳花糕”“五毒饼”等多种消失多年的传统食品。
毕国才认为,北京稻香村传承和发展,得益于三大源动力。一是创新文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经营模式要不断调整,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二是承载传统饮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用食品的形式传承并加以改良。例如,北京稻香村的子品牌“稻田日记”推出了“中国风”糕点,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三是用优质的品质和诚信的经营打造好产品。北京稻香村近年来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充满活力的老字号品牌。“当下,北京稻香村与万千企业一样,正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全新洗礼和考验。作为老字号企业,更要有情怀、有文化、有坚守、有创新,才能守护好金字招牌。”毕国才如是认为。
老字号和非遗产品逾七成消费者是80后
本次论坛设置了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安定门京城老物件陈列室负责人王金铭、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鹏、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白森森、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旭、京东干货食品部总经理刘利振、吴裕泰高级总监孟晓虹等人,围绕如何推进老字号企业创新,进一步发扬光大老字号传统优秀文化,促进老字号创造更多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展开讨论。
在对话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提出了文化创新的AIDA模式,即引起注意、诱发兴趣、产生渴望,最后转化为具体行为。
杨越明谈到,经常说老字号是“三老”,其实还有“四老”——老牌子、老做派、老产品、老顾客。这“四老”合起来是一个后仰式的姿态。但在新时代,老字号应该以前倾式的姿态,走向消费者。分析相关数据发现,所有老字号和非遗的消费者中,39%是80后,32%是90后,00后占比不多,约占到2%-3%,也就是说,老字号和非遗产品七成以上的消费者是80后的年轻人。这代表着老字号发展的希望。“有感觉、有品味、有体验感,老字号就有它的未来。”杨越明如是说。
人民网总编辑罗华在高峰论坛上表示,人民网对老字号的传承和创新给予了极大关注。未来,人民网还将充分发挥主流权威媒体影响力,继续加大报道力度,宣传老字号、鼓舞老字号、推动老字号,让广大受众更好地认识老字号、理解老字号、喜欢老字号,让老字号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