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在于耕地健康

发布日期:2019-08-21 17:56:06 点击次数: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粮食安全是新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土兹有粮,耕地健康是国际公认的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自然资源部是对耕地保护监督负有重要职责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组织开展并引领国内关于耕地质量、耕地产能、耕地健康的政府机关。

  我们认为,耕地健康的本质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耕地本体健康,土壤肥力和土壤自净能力得以维持;二是耕地母体健康,即耕地在作物播种期足以支持作物全生命周期健康生长,在作物收获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耕地受体健康,在农业耕作过程中要保证进入耕地的水、肥、药沉降物不使耕地被污染、被损伤;四是耕地系统健康,耕地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所排放的物质不致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对于系统性的能量残余能够完全消化分解。简言之,耕地健康,是健康的耕作土壤、可持续的耕地利用以及稳定的耕地资源利用生态系统。

  目前我国耕地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城市化快速发展严重挑战耕地健康管理。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过半阶段,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58.52%;工业化方面也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4.6%。必须承认,我国城市化处在粗放扩张向绿色发展转型阶段,产业结构同样处在向生态环境友好的高端产业转型阶段,城市、工业系统向耕地系统输送大量有害健康的物质,而且短期内还会进一步增加,耕地健康状况面临巨大挑战。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耕地健康。近年来,自然灾害在农业方面的发生率逐年递增,灾害种类、危害程度和受损面积也逐年增大。汶川地震期间局部地区伴生了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耕地绝对量有所减少。此次地震造成50.46万亩耕地遭到破坏,受灾耕地面积占2007年四川省耕地面积的0.49%,受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氮素、磷素、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未受损的土壤,并且在短期内很难重新恢复。

  不良耕地利用严重损害耕地健康。黑龙江三江平原从1975年到1990年期间,沼泽面积占平原面积下降了26%。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地区开始毁林开荒造地,随后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但目前我国还有6500万亩陡坡耕地、4000多万亩严重沙化耕地在耕作,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由于长期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以保定、衡水、沧州等地区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区形成多个漏斗群,对土壤厚度及土体构型造成严重破坏,衍生出一系列次生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我国化肥、农药等现代投入品的施用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在有效利用率方面投入品大约70%渗透至土壤造成土壤污染。为了保障农产品非季节供应,新疆目前成为我国白色污染最严重区域,残留地膜回收率低,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耕地退化、耕地板结、耕地污染等区域性生态问题日益显现。

  制度不健全难挽土壤退化趋势。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核心制度设计依然是数量管理,耕地质量和耕地健康管理制度设计很不严密。耕地质量和耕地健康保护、利用、建设的约束激励机制基本没有建立,缺乏对影响耕地质量、耕地健康的关键核心指标的调查监测与评价。耕地质量、耕地健康法律不健全,奖惩制度缺乏立法保障,责任主体、管理职责边界等缺乏制度安排和组织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重视耕地质量和耕地健康保护,切实扭转只重视开发利用田(耕地)的生产功能,而不重视呵护田作为生命共同体核心的整体功能的旧观念。

  笔者认为,耕地健康是系统健康,需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一是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管理。自1986年实施以来,我国基本农田制度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基本农田冠以“永久”,表明了中国呵护饭碗田、捍卫生命线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优先对永久基本农田采取分类管理,实施用途管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高等级、无污染的永久基本农田实施优先保护;对中低等级、有轻度污染存在的永久基本农田,要安全利用,同时要加强在安全利用过程中的自然恢复和耕地健康建设,使有效耕作层变厚、使土壤有机质增加、使农田健康防护体系完善,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耕地健康的损耗,逐步提高耕地健康水平;对有中重度污染的永久基本农田要严格管控,直至退出农业生产。

  二是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连续实施三个《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纲要》,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但是,必须承认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依然是建设低标准、内容不完善。日本建设国家水稻田,设计寿命是40年,由于管理先进,实际使用寿命达到60-80年,而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所确定的设计寿命是10年。欧盟农地管护,已经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和农田系统生物多样性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而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评价国家标准还缺乏这些内容的规定。

  三是深化全国耕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完成了两轮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目前正在开展第三轮国土调查。调查的核心内容包括耕地资源调查,遗憾的是,这项调查目前还是以国土资源利用类型和权属调查为主,对于自然资源的质量属性、健康水平还缺乏全面调查设计。这个缺口必须填上、短板必须补齐。

  四是推动土地科技创新。中国耕地长期持续高强度利用的严酷现实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先进国家也不可能为我们研发这项关键核心技术,中国土地资源安全与管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只能依靠中国科学家来完成。呵护耕地健康、投资自然资本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科技创新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切实组织实施好。